【兒童糖尿】糖尿病年輕化併發症或致腎衰竭 3大法則飲食運動藥物相互配合控制血糖

兒童健康

發布時間: 2021/11/08 10:00

分享:

分享:

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,患者可從飲食、運動和藥物相互配合控制血糖。

香港有約十分一成年人患有糖尿病,而近年有年輕化趨勢。一般而言,兒童較常患有一型糖尿病,雖然兒童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機會較成人低,但絕不可掉以輕心。

一型糖尿病 無法製造胰島素

一型糖尿病可能與遺傳、免疫系統或病毒感染有關,以致免疫系統失調,破壞胰臟β細胞,令胰臟無法正常製造胰島素。一型糖尿病發病較急,如未能及早治療,患者發病後數星期內可能會脫水和酮酸中毒,嚴重者會致命。如果孩子有以下一型糖尿病病徵,應及早求醫:

•    體重驟降
•    口渴
•    尿頻
•    容易疲倦

本港兒童的一型糖尿病發病率比白種人為低,但仍有上升趨勢。由1997年至2007年期間,本港每10萬人有2.2名一型糖尿病患者,增加至2008年至2017年間,每10萬人有4.3名患者。

二型糖尿病 對胰島素阻抗

二型糖尿病患者多數肥胖,身體對胰島素產生阻抗,令胰島素未能發揮功效,無法有效控制血糖。根據香港兒童內分泌科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,在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間,19歲以下兒童的二型糖尿病發病率由每10萬人中的0.2人增至2.6人,在2008年至2017年,二型糖尿病發病率再增至10萬人中3.42人,這樣的增幅相信與飲食失衡、少運動有關。

重要的是,兒童二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是肥胖和沒有病徵,很多時是透過衞生署定期的學生健康篩查服務而發現。十歲以上有肥胖問題的兒童,如果家族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血管疾病或多囊性卵巢症的病史,都會在學生健康服務中做二型糖尿病篩查。

長期控制血糖不善  易衍生慢性併發症

糖尿病的併發症一般會在患病五至十年後出現,可影響身體不同器官。雖然兒童較少出現併發症,但如果病情控制欠理想,患病愈久,就會增加出現相關併發症的機會。

醫生會建議兒童一型糖尿病患者,於患病五年後或十一歲開始接受詳細檢查。若青春期才發病的患者,則應於患病後兩年開始接受併發症評估。

糖尿病併發症可影響身體多個部位,包括:

器官/系統 受影響情況
腎臟 血糖過高會增加腎小球的工作量,損害腎臟微絲血管,長遠會導致慢性腎功能失調,甚至腎衰竭,引發高血壓、水腫及尿毒上升等。
眼睛 血糖控制不當會影響眼睛血管,出現「糖尿上眼」,增加患上視網膜病變、黃斑水腫、白內障及青光眼等機會,嚴重者可失明。早期視網膜病變並無病徵,需要定期檢查方能發現。
大血管 血糖過高可能導致心血管梗塞、腦血管梗塞 (中風)、肢體血管梗塞等。
神經系統
  • 周邊神經系統:使肢體失去知覺、痛覺過敏或感覺異常
  • 中樞神經系統:例如中風、糖尿病型肌肉萎縮等
  • 自主神經系統:可引起心律不正、便秘及肚瀉等
足部 四肢會因神經和血管病變而感覺遲鈍、容易受傷、傷口較難癒合、肌肉萎縮及變形等。若不及時治理,輕微損傷隨時變成潰瘍,嚴重者更要截肢。
點擊圖片放大
+8
+7

有效控制血糖   飲食、運動、藥物互相配合

一)控制飲食:
•    少吃甜食及油膩食物
•    定時及定量進食
•    按小孩年齡、體型、重量、活動量及服用藥物制定餐單,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,制定前應參考醫生及營養師意見。

二)適量運動:
適度運動令身體更能善用葡萄糖,改善患者對胰島素的抗拒。運動後或會出現低血糖,所以患者應與醫生商討,決定應否在運動前調整胰島素分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取量。
注重飲食和足夠運動,對治療二型糖尿病尤其重要: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做運動,令身體對胰島素更加敏感,有助控制血糖,同時增強心肺及心血管功能。

三)藥物治療:
由於一型糖尿病患者不能自製胰島素,故此必須每天按時注射或泵入胰島素。胰島素劑量按血糖檢測而定,注射次數因人而異。
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衰退不及一型患者般嚴重,故不一定要注射胰島素。當中一半患者可以靠口服降血糖藥控制病情。如病情未能有效控制,便需注射胰島素。

糖尿病預防小貼士

一型兒童糖尿病與自身免疫有關,難以預防。家長應密切觀察子女日常行為,一旦出現懷疑徵狀,應及早求醫,接受相關檢查。
二型糖尿病兒童大多較為肥胖,建議家長及早糾正孩子任何不良飲食習慣,例如控制小孩食量及少食高脂、高糖食物,有效控制體重。家長也應鼓勵孩子每天最少定時運動45分鐘,有助減少發病機會。

TOPick推出「Band1學堂」,更多教育升學資訊:https://bit.ly/3a6HT6T

【hket TV家庭台】《湊得輕鬆啲》逢周日早上10點伴你同行育兒路︰bit.ly/35z6COD

撰文︰養和醫院兒科專科醫生盧忠啟